我家有位英雄爺爺
宜春市袁州區水江鎮一家四代守護紅軍烈士墓
來源: 新法治報 | 日期: 2024年04月03日 | 制作: 聶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7195


彭金發和彭金友前往張堂烈士墓祭掃
“張堂爺爺,清明節就要到了,今天我和五弟一起來祭拜您。”3月28日,72歲的彭金友在一座墓碑前如是說。
彭金友和其五弟彭金發均是宜春市袁州區水江鎮集福村村民。1929年,來自四川的紅軍戰士張堂跟隨紅十六軍到湘贛邊鬧革命。因一次救人受傷,張堂與彭金友家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1931年的一次戰斗中,張堂不幸犧牲。1941年,張堂烈士的遺骸被彭家后人尋回并偷偷葬入自家祖墳。目前,彭家四代人已默默守護這座英雄墓83年。
緬懷
由于前一天晚上下了雨,3月28日清晨,通往張堂烈士墓的山路十分泥濘。張堂烈士安眠的地方名叫“石樹壁”,位于水江鎮集福村。“這里本是我太爺爺買下的一塊菜地,后來成了我們彭家的祖墳地,祖輩都安葬在這里。”彭金發告訴記者。
彭金友、彭金發兩兄弟帶著鮮花等祭品來到張堂烈士墓前。“左邊是我的爺爺彭趙元和太爺爺,右邊是父親彭開憲和奶奶,張堂爺爺和我們最親的人在一起。”彭金友指著墳墓說。
在清除雜草后,彭金友拿出杯子,倒上三杯酒。“張爺爺,您是我們家的恩人,是革命英雄,我們一直懷念您,永遠守護您。”彭金友說。
緣分
1929年初夏,駐扎在萍鄉市上栗縣的國民黨保安團到水江鄉(現水江鎮)抓壯丁。當地百姓往山上跑的時候,恰巧遇到在水江鄉小洞村一帶執行任務的張堂等10余名紅軍戰士。
得知這支國民黨隊伍欺壓百姓,10余名紅軍戰士立即追剿。在戰斗中,對方見勢不妙,一邊還擊一邊撤退,沖在前方的張堂不慎被敵人的子彈擊中左腿,血流如注。
一名紅軍戰士立即背起受傷的張堂退下前線,正當他們不知道去哪兒的時候,在附近一處稻田里勞作的彭金發爺爺彭趙元喊道:“快背到我家里去!”
受傷的張堂被彭趙元安置在家中二樓。“那個房間里堆放了許多稻草,張堂爺爺就藏在草堆下。”彭金發介紹,后來敵人前來搜查,慶幸的是張堂爺爺沒有被發現。
彭趙元吩咐妻子為張堂清洗血跡,換上百姓衣服,他則趁著夜色請來郎中為其醫治。
“張堂爺爺在我們家養了五六個月的傷,當時物資匱乏,每天只能為他打一碗雞蛋湯。”彭金友說。當時張堂30多歲,與彭金友的爺爺年紀相仿,來自四川,貧苦農民出身。
在張堂養傷期間,彭趙元的大兒子彭開憲因為天氣炎熱不幸中暑,口吐白沫,情況危急。見此,張堂立即為其掐人中急救,并利用祖傳的一些中醫知識醫治。
雙方互幫互助,成了生死之交。張堂傷好之后返回隊伍,后來在路過水江鄉時還到彭趙元家探望。
生死
1931年初,駐扎在上栗縣的敵人對水江鄉上洞村的紅軍進行圍剿,接到情報的張堂立即趕往上洞村支援。在上洞村的一場戰斗中,張堂不幸中彈犧牲。
為了不讓戰友遺體落入敵人手中,幾名紅軍戰士將張堂的遺體藏入一處廢棄的木炭窯內,并簡單掩埋。
次年9月,敵人探知彭趙元參加了赤衛隊,還將紅軍藏在家中養傷,立即對他進行報復。
“他們要搶走家里的茶油和準備用來給太爺爺辦大壽的豬,我爺爺不肯,他們就用槍把我爺爺打死了。”彭金友告訴記者,“那時我爺爺不到40歲,很年輕。”
彭趙元生前一直告誡大兒子彭開憲以及小兒子彭開松,不能忘了張堂。后來,他們從上洞村的親戚口中得知張堂遺骸被掩埋在一處廢棄的木炭窯內。
1941年5月的一天晚上,彭開憲與弟弟彭開松摸黑趕往上洞村,將張堂的遺骸取回,并裝進一口瓷壇埋在彭趙元墳墓的旁邊。
“當時不敢立碑,只在一塊石頭上刻下‘張堂墓’3個字作為記號,村里的人都不知道這里葬了一位紅軍。83年來,每逢清明節、春節,我們都會去掃墓祭拜。”2002年,彭金友五兄弟對墓地重新進行修繕,并立碑。
守護
1957年,水江鄉開展烈士名錄普查工作,彭開憲為張堂申報了烈士,并作為親人登記。按當時的規定,作為烈屬的彭開憲可以享受補助待遇,但是他卻選擇了放棄。
“我父親(彭開憲)說,張堂爺爺為革命犧牲在了水江鄉,還救過他的性命,為其料理后事是理所當然的。”彭金友說,1972年年底,他父親因病去世,生前囑咐彭家后輩不要忘記張堂烈士,要將其當成親人祭拜。
近年來,彭家后輩向水江鎮政府求助,希望找到張堂烈士親人。但由于種種原因,目前只知道張堂是四川人,其他信息無從得知。
“我從小就知道了張堂爺爺的故事,以及對于我們家的意義。我也常常告誡子孫,要永遠守護好張堂爺爺的墓地。”彭金友的兒子彭守沖說。
“沒有千千萬萬烈士的奉獻和犧牲,就沒有如今美好的生活。作為彭家新一代年輕人,我們要永遠記住張堂爺爺,守好他的安眠之地。”彭守沖的女兒彭歡棋說。
(文/圖 江國穩 全媒體首席記者吳強)
編輯:聶琪
校對:王小明
復審:廖世杰
審簽:戴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