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江西年

來源:  當代江西     |    日期:  2025年01月22日     |    制作:  何山     |    新聞熱線:  0791-86847870

  對于江西人來說,年味大概就是一種尋找與回歸。盡管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人們總是在傳承味道的過程中,把年味熬成濃湯,回歸熟悉的自己。

  作者 | 曾雅嫻

  題圖 | 鮮香臘肉

  農歷乙巳蛇年將至。眼下,滿街滿巷都是濃濃的年味。小巷里,大紅燈籠已經高高掛起,喜慶的歌曲聲聲入耳,整個城市從冬日的沉寂中掙脫出來,正在迎接歲末年初的狂歡。

  迎新意味著辭舊,意味著煙火璀璨,意味著新年勝舊年。在滿滿的祝愿里,年味,永遠是我們最期待的味道。

  江西的年味里藏著哪些不容錯過的舌尖美食?哪些特色菜肴是你記憶中的專屬味道?

冬筍炒臘肉

  冬筍與臘肉的美味情緣

  提到冬筍,一定要先說臘肉,因為冬筍炒臘肉幾乎是江西年味里最不分區域的一道靈魂菜品。

  進入臘月,腌臘肉、灌香腸、熏曬臘味,是江西老表家家戶戶必備的年事。將臘肉、熏肉、板鴨用細鹽揉搓陰干后,系上細繩掛在墻頭,待冬日暖陽將它們曬成紅褐色,誘人的醇香便在此間散發。

  走近南昌老城中心的小巷,那些倒懸的樹枝和露臺窗口,高高掛起了一排排的年味,人們圍坐在院子一角拉家常、織毛衣、曬太陽,這是臘月里最尋常的景象。

  各種腌制美食不僅是一種鄉土氣息的延續,更是代代相傳的年味。人們用臘味迎接寒冬,也用它醞釀新年的喜悅。它們就像江西人的性格一樣,樸素、雋永,又長情。

  山清水秀、丘陵遍布的地理環境,讓冬筍成為遍布江西的一道山野珍饈。江西人愛吃冬筍,幾乎每家餐館都會做冬筍炒臘肉。在江西人看來,冬筍是大自然的饋贈,是時節的風物,更是舌尖的珍品。

  立冬之后,藏于泥土之下的冬筍悄悄生長,蘊藏著山野竹林深處的靈氣,帶來對生的期許和對春的憧憬。這時的冬筍個頭大、質地嫩。

  剝皮切片,用溫熱的鹽水去除澀味,掌握切刀的力度,臘肉和冬筍都要切得厚薄均勻。臘肉得先油鍋爆香,再將冬筍入鍋一同烹炒,曬干風化的臘肉香氣四溢,鮮冬筍清新可口,再搭配紅辣小米椒,只需簡單爆炒,便已醇香四溢。

  當臘肉的油脂恰好壓住了冬筍的青澀,筍的鮮脆又中和了臘肉的腌香,這種不可多得的人間美味,直攀鮮味高峰,令人忍不住食指大動。

  會吃的蘇東坡早就認證過冬筍的美味——“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清代最懂美食的老頭李漁也說過,“論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潔,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而至美所在,只在一個“鮮”字。

  李漁還說:“素宜白水,葷用肥豬。”除了冬筍炒臘肉是葷素搭配中的靈魂伴侶,還可以有冬筍煨火腿、冬筍燉排骨、冬筍板鴨豆腐……山野間的這顆筍,似乎就是為成全味蕾而生。

  美食的背后藏著的是對新春的滿滿期待。若要評選江西年味的首選菜品,考慮到地域風味的普遍性,冬筍炒臘肉必定榜上有名。

香噴噴的炒年糕

  年糕里的軟糯鮮香

  再沒有一種食物比吃年糕更有過年的氣氛了。老話說,“新年吃年糕,日子步步高”,這寄托了人們美好心愿。年糕飄散的軟糯米香,是滿含親情、象征團圓、融入記憶的味道。

  黃元米果是贛南客家人過年必備的食物,贛南土話叫它“年糕”,當地有“不打米果不過年”的說法。早在明朝正德年間,米果就被列為皇室貢品,其中以贛縣田村黃元米果最為有名。

  黃元米果的做法頗為復雜,必須先準備好當年秋收的大禾米、天然色素黃梔子、石臼和細直的搗米木棍。一切準備就緒,將添加了天然色素黃梔子的大米煮熟,讓大米色澤如蛋黃般油亮好看。

  這時候再將大米倒入石臼,用專用的木棍不斷搗騰。木棍通常用山茶樹干制成,山茶樹生長周期長,木質堅硬富有韌性,和石臼一樣,一副好的木棍是一個家族做米果的寶貝。經過木棍不停捶搗的米飯變得極富韌性,稱為“糍”,這也是黃元米果口感勁道的原因。

  正月初一贛南不少家庭喜吃素,將黃元米果切成厚片加上香菇、青菜煮上一鍋,就是簡單的美味早餐。把片狀米果油鍋爆炸,再撒上豆粉或白糖,又是孩子們最愛的零食。

  除了黃元米果,弋陽年糕也是江西的年味一絕。正宗的弋陽年糕,也有一個手打的過程。打年糕,不僅是一項技術活,如今也是一種節日的儀式感,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年糕作為上饒人喜愛的傳統美食之一,食用方法多種多樣。最常見的做法是雞蛋或肉絲炒年糕,很多人喜歡在泡飯或熬粥時放入幾塊,讓年糕在米湯中慢慢變軟。三餐與四季,簡單又營養。

  如果想要口感更加豐富一些,可以選擇青菜肥牛煮年糕。將年糕與各式蔬菜、肉類同煮,味道更加鮮美。當然如果要在年夜飯上“露一手”,年糕燒螃蟹是不容錯過的一道硬菜。

  這道菜的關鍵在于豆瓣醬辣椒油和老抽要完全融入蟹肉與年糕中,當浸潤著香辣蟹湯的年糕送往嘴里,一口下去,濃郁的豆瓣醬裹挾著蟹肉,香味在唇舌間蕩漾,輕輕吮吸一口蟹肉,再來嚼一塊年糕,鮮辣的湯汁淌過唇齒間,留下無窮的糯香。

  一道百姓餐桌上的年糕,就像這尋常日子,簡單的食材,簡單的烹調,簡單的搭配,就能釋放出撫慰人心的味道。這是食物帶給人的慰藉,也是生活蘊藏的哲學。

清炒菜柳

  一盤菜柳勝過珍饈美饌

  中國人總是強調葷素搭配、濃淡相宜,這既是養生之道,也是處世智慧。大魚大肉容易膩乏,需要時蔬調和味覺。這時,怎么能少一盤青菜柳。

  菜柳俗稱“菜尖”或“菜心”,是菜園子里常見的菜品,據說在嘉慶年間已是“山野遍種之”。這種蔬菜好生存、易豐收,隨便一炒就是去油解膩的下飯菜。

  尤其過年的時候,大魚大肉餐餐有,蕭瑟的冬季,更顯菜柳的珍貴。菜柳有紅色和青色兩種,常伴有米黃色的小花,一叢叢、一把把,炒起來爽口噴香。

  在不少北方人心中,肉菜才算是硬菜,得堆滿一桌才有排面。但在江西人眼里,哪怕再多葷菜,也要有幾道時蔬才行,尤其是最后一碟冒著熱氣的菜柳端上桌,年味十足的宴席才算是圓滿。

  江西人對素菜口味的簡約追求,只為了最大程度保留原味,清炒菜柳就是典型代表。寬油急火快炒,不過數十秒就能出鍋,剛好斷生的青菜柳沒了青草般的澀味,只剩下齒間綻開的爽脆。拍顆大蒜、切點香菇,幾種清香相互調和,口感更加豐富有趣。

  當然還有一種花葷的做法——菜柳炒臘肉,即便是冬日臘味之王,也要在菜柳面前當配角。那一小把足夠馥郁的臘肉絲,也只是為襯托紅菜柳絲絲縷縷的香甜。

  陳曉卿在《吃著吃著就老了》中說:“食物承載著記憶,見證著歲月,我們探索食物,其實都是在尋找自己。”

  對于江西人來說,年味大概就是一種尋找與回歸。盡管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人們總是在傳承味道的過程中,把年味熬成濃湯,回歸熟悉的自己。

  年味是什么?是辛棄疾的“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是熱鬧的集市,熟悉的鄉音,豐盛的美食;是孩子們拜年時洋溢的笑臉,是走親訪友時眼里閃爍的光亮。

  年復一年,年味情濃。那份深藏在人們心中對團圓美滿的向往,是一首古老而又長新的歌謠。有人慢慢吟,就會有人輕輕和。

  編輯:何 山

  校對:王小明

  復審:廖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