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App盜取數百萬條個人信息

撫州市一公司負責人因出售公民個人信息牟利獲刑

來源:  新法治報     |    日期:  2025年02月11日     |    制作:  聶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7870

漫畫/劉晨陽

輕易相信貸款平臺的電話,隨手下載一個應用程序,個人私密信息便慘遭泄露……近日,撫州市臨川區人民檢察院辦理了一起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件,嫌疑人陳某利用某App非法獲取超百萬條公民個人信息,從中牟利43.4萬元。經檢察院提起公訴,陳某因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獲刑并處罰金。

“在諸多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案件里,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現與查處難度頗大,給相關部門在偵查、取證和起訴環節帶來了重重困難。”2月8日,撫州市人民檢察院楊富寬檢察官對記者說。

下載App個人信息被泄露

“喂,你在我們網貸平臺上的個人信息需要更新。”2024年3月27日,小林(化名)接到某小額網貸平臺客服來電,對方稱小林需更新資料。由于小林此前確在該平臺借過1萬余元,且一直按時還款,便未起疑心,添加了客服微信。

隨后,客服引導小林下載某App進行信息更新。在App中,小林按照要求填寫了個人信息并進行人臉識別。刷臉驗證成功后,又被要求進行授權。

小林完成所有操作后,客服告知其后臺已接收信息更新。事后,小林與朋友談及此事時,朋友提醒她可能遭遇詐騙。小林立刻卸載某App,卻渾然不知個人信息早已泄露……

小林的經歷并非個例。2024年4月16日,撫州市公安局臨川分局接到線索稱,有泄露公民個人信息的違法行為。隨后,該分局在撫州市某寫字樓內進行突擊搜查,查獲撫州市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當場控制了呂某某等11名員工(均另案處理)。該公司負責人陳某也于當日主動投案。

據陳某交代,2023年9月15日,其成立了撫州市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并通過其他公司設計了具有獲取他人個人信息功能的某App,包括通話記錄、通訊錄、短信、手機定位、運營商登記、個人征信等敏感信息。

2024年2月開始,陳某陸續招募員工,分工負責線上推廣、維護某App運行及性能優化。他們通過欺騙手段,誘導公民下載App,從而獲取大量個人信息。

販賣個人信息獲利43.4萬元

陳某的公司究竟如何利用這些個人信息斂財?撫州市臨川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助理趙文婷介紹,該公司盈利模式主要是通過應用程序跨區域、大批量收集公民個人信息,再以充值查詢方式提供給小額貸款公司或個人。

“陳某的客戶多為小額貸款平臺或個人貸款者,他們為查詢潛在借款人償還能力與陳某合作。某App起充金額1000元,充值后客戶可獲得臨時管理員權限,通過謊騙個人下載App搜集信息。客戶只能查看自己經手獲取的信息,而查詢個人征信等隱私內容則要收費。”趙文婷說。

記者進一步了解到,并非所有客戶的目的都局限于評估借款人的償還能力。像小林這類已經有過借貸經歷的人群,他們也會出于各式各樣的緣由,期望深入了解更為詳盡的個人信息。

據統計,2023年9月15日至2024年4月16日,某App共獲取他人通話記錄信息543.4萬余條,短信信息217.2萬余條,通訊錄信息197.6萬余條,App使用信息33.1萬條,大數據信息32萬余條。陳某共非法獲利43.4萬元。

2024年10月17日,經撫州市臨川區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法院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判決陳某有期徒刑3年6個月,并處罰金10萬元,繼續追繳違法所得人民幣43.4萬元,依法予以沒收,上繳國庫。

審慎對待App授權請求

據澎湃新聞報道,在2024年上半年全網監測到的1.1億條情報中,經過真實性驗證的有效數據泄露事件共計16011起,較2023年下半年增長59.58%。其中,銀行業數據泄露事件數量高達6333起,連續兩年位居榜首。

全國公安機關在2024年持續開展“凈網2024”專項行動,依法嚴厲打擊整治各類網絡違法犯罪活動,全年共偵辦網絡違法犯罪案件11.9萬余起。其中,偵辦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件7000余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2萬余名。

當前,侵犯個人信息安全的情況頻繁發生,而且還很難有效規避,其中最為關鍵的原因就在于侵害行為極具隱蔽性。“在諸多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案件里,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現與查處難度頗大,給相關部門在偵查、取證和起訴環節帶來了重重困難。”楊富寬檢察官向記者透露,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正呈現上升趨勢。互聯網已深度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個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的場景幾乎無處不在。一些App和小程序會大量搜集個人消費數據、行動軌跡、財產狀況等信息用于商業推廣;而在日常生活中,如公寓、售樓處則采用人臉識別等生物識別技術來收集個人敏感信息。有些信息收集行為不僅不必要,甚至可能構成犯罪。大量個人信息被收集之后,只要在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疏漏,都極有可能導致信息泄露。

在當前個人信息屢遭泄露的態勢下,該如何保護公民個人信息?

“作為個人信息的主體,公民應保持高度警惕,審慎對待各類App和網站的授權請求。在授權前,務必仔細閱讀隱私條款,避免因一時便利而盲目同意。填寫個人簡歷只寫必要信息,盡量不要太過詳細,還要注意查看平臺和企業是否正規;不點擊不明鏈接或下載未知來源的文件,在網上或者街頭一些需要填寫個人信息或手機號碼等促銷活動都需要保持謹慎。”江佑律師事務所律師胡軍介紹,根據刑法第253條之一規定,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同時,一旦遭遇個人信息被泄露或濫用,應及時向相關部門投訴舉報,并妥善保存相關證據,尋求法律幫助。

(文/趙文婷 楊富寬 魏雨欣 全媒體記者江國穩)

編輯:聶琪

校對:王小明

復審:程乘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