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執法巡查守護“藍天精靈”
宜春市公安機關扎實開展“清網護鳥”專項整治行動
來源: 新法治報 | 日期: 2025年03月17日 | 制作: 賈昕 | 新聞熱線: 0791-86847870


開展護鳥宣傳(圖/受訪單位提供)

清除捕鳥網(圖/受訪單位提供)
守護蔚藍的天空,捍衛翱翔的生命,宜春公安在行動。
3月12日,記者從宜春市公安局獲悉,自全省“清網護鳥”專項整治行動開展以來,宜春市公安機關立足主責主業,積極推行“打擊、清繳、巡防、宣傳”四位一體工作模式,構建“陸域+網絡”立體巡防體系。同時,聯合多部門開展執法巡查,全方位打擊整治涉鳥類等野生動物資源違法犯罪行為,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踐行生態文明理念
全省“清網護鳥”專項整治行動啟動后,宜春市公安機關多次召開會議部署推進相關工作,以實際行動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切實維護生態安全和生物多樣性。“宜春市公安局多次調度相關工作,確保專項行動取得實效。”宜春市公安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今年2月,宜春市公安局先后召開全市公安機關“清網護鳥”專項整治行動部署會、調度會、推進會,明確目標任務,層層壓實責任,強化與多部門合作交流,嚴厲打擊各類涉鳥類等野生動物資源違法犯罪行為。同時,加強宣傳教育,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保護野生動物的良好氛圍。
宜春市公安局要求全市各級公安機關加強與林業、農業農村、市場監管等部門密切配合,加大巡查力度,形成打擊合力。“我們還派出暗訪組,深入萬載、上高、高安等地暗訪,發現田間地頭設置的網狀物較多,對鳥類構成一定威脅。為此,我們將暗訪情況通報給相關部門,并督促整改。”宜春市公安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密切協作合力護鳥
據了解,宜春市公安局充分發揮自身職能優勢,與宜春市林業局、宜春市農業農村局、宜春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等部門密切協作,打破部門壁壘,聯合開展執法行動。
“我們全方位、多形式搜集線索,積極拓寬案件來源渠道,對涉鳥類等野生動物資源違法犯罪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宜春市公安局森林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宜春市公安機關共立涉鳥刑事案件6起,抓獲犯罪嫌疑人7人。同時,查獲涉案鳥類32只,已全部妥善處置。
此外,宜春市公安機關組織警力深入重點林區、農田和濕地等野生動物棲息地、遷徙通道、覓食區域,全面開展清繳非法獵捕工具行動。“重點清理收繳各類槍支、彈弓、捕鳥網、強光手電、誘鳥器等禁止使用的獵捕工具,從源頭上消除安全隱患。”宜春市公安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3月13日,全市公安機關共出動警力4971人次,配合宜春市林業局等部門拆除清理網具524副。
“行動中,民警深入偏遠山區和復雜地形區域巡查,有效減少野外的非法獵捕工具存量,降低鳥類等野生動物被捕獲的風險,實現全方位監管,確保不留死角、不留隱患。”宜春市公安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同時,宜春市公安機關因地制宜,充分運用科技力量,賦能專項行動。其中,靖安縣公安局依托靖安縣“生態衛士”綜合執法中心的優勢,聯合靖安縣林業局、靖安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等部門成立專項行動小組,分析當前打擊涉鳥類等野生動物資源違法犯罪行為的形勢,做到信息互享、優勢互補、資源互通,協同一致、同頻共振。
日前,宜春市公安局袁州分局會同宜春市袁州區林業局等部門,出動警力20余人次,開展實地檢查與巡查工作,全面清除天網、定置網、毒餌等嚴重危害鳥類安全的隱患,并對餐館、酒店、農貿市場等重點場所進行細致排查。“同時,對重點人員進行排查梳理與分析研判,從源頭上遏制涉鳥類等野生動物資源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宜春市公安局袁州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全市公安機關和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形成了從線索搜集、案件偵辦到執法監管的全流程閉環工作機制。”宜春市公安局相關負責人說。
強化愛鳥護鳥宣傳
為了織密生態防護網,宜春市公安機關充分發揮技術優勢,聚焦林區、濕地、農田、菜地、藕塘等鳥類頻繁活動區域,以及農貿市場、餐館飯店、花鳥市場、實體經營店鋪等可能涉嫌野生動物交易的重點場所,開展拉網式巡防、排查。據統計,截至目前,宜春市公安機關累計排查涉鳥類等野生動物棲息地223處、農貿市場1327處、餐飲飯店3847家、花鳥市場107處。
除做好“打防管控”外,宜春市公安機關還積極開展宣傳引導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公安機關共組織開展護鳥宣傳活動210場次,每場活動均聚焦涉鳥類等野生動物資源違法犯罪的打擊成效、典型案例、經驗做法、突出事跡。其中,銅鼓縣公安局各派出所積極行動,聯合相關單位深入社區、鄉村開展愛鳥護鳥宣傳,共發放宣傳單1000余份;靖安縣公安局充分運用新媒體平臺,集中發布“清網護鳥,我們在行動”主題文章,引導群眾樹立正確的生態保護觀,營造全民守護鳥類等野生動物的良好氛圍。
“我們還組織警力把印制的保護鳥類通告等各類宣傳資料張貼到林區周邊,把相關法律法規送到田間地頭,切實增強群眾保護野生動物意識。”宜春市公安局森林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據了解,宜春市公安機關將不斷創新宣傳方式方法,建立獎勵機制發動群眾參與,織密生態防護網,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文/李釗 龔辰欣 全媒體記者黃志良)
編輯:賈辛
校對:王小明
復審:吳旭